============================================
1、下旋要奔要急,接近白线的那种。一般长胶拱不起来,或拱不出质量,往往是抬过
来或是磕过来。不要发那种慢慢悠悠、其实没啥转的下旋。
2、会钩子发球的话,试试,长胶一般处理不好逆旋转。
3、长胶接发球过来的球,节奏慢,全部当做不转,直接爆,以正手直线为主。
4、如果对手挡你弧圈过来,那球是贼下沉的,可以过渡劈一板。
5、记住是劈长,不要搓那种不长不短的,长胶最容易的就是拱这种不长不短的搓球。
劈长点,正反手都行,接近底线的那种,然后对回球继续爆。
打长胶最爽了。当然,如果对手积分高两个档次,那另当别论。
=====================
初和长胶打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不转球,然后搓一板,推一板,搓一板,推一
板,对方过来的球也就是一个下旋一个上旋。记住对方的旋转规律,就能打得象那么回
事了。
对付长胶时的接发球:参考使用长胶的发球方法。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搓接,尽量
抢先拉或 挑起,落点至对方底线大角,可以避免对方控短。
对付长胶时的发球:我通常是1。发不转或略带上旋的长而快的球,至对方底线两
大角,然后准 备发力拉。另外。我的对付长胶的特长发球是,发侧身位急下至对方反
手位底线,等对方顶回来以后,赶上升期,发力带回,由于速度快,对 方回接的质量
通常不高,再以大力前冲解决战斗。
2. 发侧身位急下至对方反手位底线,等对方顶回来以后,赶上升期,发力带回,
由于速度快,对方回接的质量通常不高,再以大力前冲解决战斗。
3. 加力发不转或略带上旋的长而快的球,至对方底线两大角,然后连续拉。
特别解释对长胶使用连续拉的注意事项:
A. 要保证连续拉,就要迫使对方连续回出台球。可以通过第一板的弧圈的质量,
让对方挡出台,然后开始连续拉时,注意:回球弧线略高些也不要紧,但一定要回到对
方底线附近,加上一定的旋转,对方就会被逼,回球出台,质量较差就直接冲死,没机
会就继续用拉底线的方法找机会。这是效果最好的对付长胶的办法,可以把对方活活折
磨死。让他的任何技巧都派不上用场。不仅赢了球,还能催跨他的信心,一举两得。
B. 对长胶的连续拉,长胶挡 拉 回来的都是下旋,不同于对反胶的连续拉,拉的
是上旋。所以重心的调节差异较大。对反胶的连续拉,除第一板起下旋,要降低重心利
用腿部力量辅助发力后,第二板就主要靠腰的力量辅助发力。而对长胶的连续拉,要求
重心连续上下起伏,即降低重心拉完一板之后,马上又要降低重心,准备拉第二板下旋
来球,因此对腿部力量要求较高。这是很矛盾的,所以常能见到平时水平高的人打长胶
的水平却高不了多少,我认为这就是主要原因。由于习惯对付长胶的人的连续拉,是跟
长胶对手练的,所以养成了很不好的毛病,即使和反胶比赛时,第一板冲不死对方后转
为对拉和连续拉时,也习惯连续拉下降前期,(很象大塞夫的拉法)这样的拉法虽然可
以保证准确率高和弧线很底且转以外,速度成了大问题。所以只能靠落点变化使对方失
误,远不如常和反胶练球的人的第二板靠拉高点前期过来的球速度快且冲的效果好。但
是他们打长胶的战绩比较差,就差在不能连续发力拉下旋,因为他们是拉完第一板起下
旋后,就习惯性的抬高重心,可回来的球仍是下旋,就又在要降低重心,多做无谓动作
,于是总是在仓促间回球,所以质量自然不高,常被长胶用“落地开花”(即快杀)直
接打死。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对这种情况最好
先做到心里有数。如果谁有好的解决办法,敬请赐教!吾不胜感激!
对付长胶时的搓球:如果由于其他原因而被迫采用搓的办法回接,要注意:回球速
度不需要 快,但线路要长且弧线低,通常不要加转(偶尔结合强下旋),整个动 作类
似逼角削球动作。
对付长胶时的攻球: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除了发抢和接抢外,就是连续拉冲对方底
线大角 。如果拉球到对方中台,对方会很容易挡中借力,回出台内球,这时 如果能台
内爆挑他效果就最好了。但是你如加转搓,往往会被对方加 力利用。因为对方的这种
回球,速度旋转力量的质量都很高。所以结 果通常是你会一板子“杵”死。所以如要
搓回就尽量回不太下旋的慢 的长球。可以有效的减缓对方的变节奏“杀招”。
对付长胶大力攻过来的球:这种球飘得很厉害,看起来很“怕”,其实并不难回接
,我用的 办法是:迅速后撤一步,以创造充裕的回球时间,触球中偏下部,用吃 球较
厚的方法拉回,(如果对方攻的是你过去的上旋球,那回拉时吃球 要再厚些)有些类
似半托半拉的感觉,回球到对方反手底线,然后准备 上台进攻,因为对方回接你拉过
去的球,通常只能挡短且质量不会太高。
对付长胶的最大乐趣:我认为和高水平的长胶比赛最大乐趣就是故意拉中台球,让
对方回正反小三角球,我再快速上台,送中长小下旋,他再加力推底线大角,我 迅速
后撤,拉回中台让他回正反小三角球,这样他前后左右的吊我,而我 以灵活的步法和
对长胶的熟悉,与他拼意识,耐心和体力。通常回合会很 多,看得也觉得精彩,打的
人也互相斗智,无论结果谁输谁赢,都会体会 到长胶带来的其乐无穷。
补充:如何对付倒板选手
我对付这种选手,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盯着对方的球拍看,因为球一过来会让你来
不及反应。你应该盯球,根据球的弧线来判断他用哪面接的。用眼睛余光看他的拍子和
用耳朵听也能起到辅助作用。
实战最有效的战术和方法是:1 发不转或上旋至对方底线。因为对方回不转或上旋
类球,用反胶的速度比高胶回球快得多。先准备他用反胶回球。如果回球突然放慢,说
明他是用高胶回的。改动作也来得及。2 对方回你过去的下旋球用高胶的速度比反胶快
得多。思想上先准备他用高胶回球。如果回球放慢,说明他是用反胶回的,再改动作也
来得及。
综合以上所述,再去打就问题不大了。
判断 [转帖]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导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
出指令到你的四肢。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
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
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所以大家
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得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
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判断有两种,一种叫预判,一
种叫盯球。预判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
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举个例子,原来日本队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伐太快了。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是两条直线打得好。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双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也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侧身就能打。他得线路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如果我发球发得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再比如我发球,对方回来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打短球的位置上,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盯球 [转帖]
再说盯球。顾名思义,盯球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触板的一瞬间。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或者回球吃转,这是盯球方法有问题。?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还慢,其实是因为没养成习惯。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盯球的方法,主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盯对方对球摩擦的方向、旋转和快慢。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盯对方击球的位置。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对有个运动员叫何志文,那时他的高抛发球扔得特别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的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得那么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触球。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儿使劲?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劲是下旋。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的,也可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往哪个方向使劲。?再次是盯球速。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大,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可以把不转球和转球的手法十分相似,这样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真正批比赛还要盯球出不出台。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不管到哪儿比赛,他到是比赛的地点先看球台的反弹性能。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打球到哪个位置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不出台。?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盯球在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是睁眼瞎。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选手训练中判断如练得不好,比赛时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得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的问题,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一大块儿。?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只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比赛中没有这种球。我比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发力会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击球位置 [转帖]
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就身高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较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得也最多,这个位置不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为她如果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除了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比如发力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站位是要有调节的。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球台比较近,可以加快速度。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较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这务必要退出来。?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得也多。比如北京队有个打直板正胶的,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站位太近了。站近了会怎样。?人在移动的时候,
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其次,最慢的是由前往后跑。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往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较多,二是发不出力。??再说取位。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三角形。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一般教练教球是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另外一点,打球时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重心。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要有同一性: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球打得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因为她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悬空,没有支点把球挑出去。?再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许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所以往往随便用反手乱一板。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调整。小碎步用得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的例子。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这一步就开始往正手位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以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再讲一下取位时重心的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像王励勤这点做得就比较好,他拉球就能拉住劲,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了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之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不要�假快�,要�真快�?
击球时间 [转帖]
?击球时间是个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如果在这个点击球算快的话也是�假快�。好多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王励勤的反手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儿。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旋转还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王皓的这个点打得比较好,是�真快�。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条三个是最高点期。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球网高得多,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球的旋转出来得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合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接弧圈球的诀窍 [转帖]
也跟击球时间有关,分三个部分:?第一,对方如果拉得比较转,防守的击球点要和球网一般高;如果我想发力回击,就在一个半网高或再高一点的位置击球;如果对方的球过了两个球网的高度,那它的旋转就全出来了,王励勤也难压住,只能直接打。?第二,控制球的弧线,不能完全靠压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压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边了。其实我们不用压这么狠,要把弧线控制好,一是靠击球时间,二是靠身体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帮助手往下压。身体重心的作用有好几个:稳定上下肢;帮助发力;帮助调节手型。光靠手有时控制不了弧线,而重心对控制弧线长短、高低的作用特别大。?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时候,要学会往下横向发力(以右手握拍为例)。现在好多人教球时经常说反手动作应该往前,但动作太往前就容易往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接弧圈球的时候,反手其实是往右用力,这样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反弹就容易得多。
击球距离 [转帖]
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板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也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和控制。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如果机会球,球与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打球大概分四种上情况: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重心交换的幅度是大的,球与板之间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
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虽然我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
几个窍门 [转帖]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要有重心的作用。打球为了让球转点儿,要�点�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挡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劲在肩膀,脚底下是空的。就象胖人只是身上有肉,发不出力。正确的触球部位应该在板头。一是有力量和旋转,二是球打在板头,弧线出来很好。
第二,打什么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发球在借上力的点最舒服。接发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御借上力好压��不光是借力,有时还借旋转。
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时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觉要好很多。搓球、发球、推挡也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出手集中。原来曾传强指导讲过,打球要�吃重�,讲得非常好,尤其在出手集中这一下要�吃重�。
调节球
调节球的感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涵,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看动作好不好看。
调节球时,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点儿。比如王励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马琳的台内球好。
大球和无遮挡发球的规则施行以后,对选手的力量要求比原来高很多。小球与大球相比,旋转下降了将近四分之一,控球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像孔令辉、老瓦的风格打小球还行,换大球以后受到很大影响,速度、力量不够。拿卧推来说,刘国梁、孔令辉当初推50、60公斤就费劲了,现在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励勤能推100多公斤。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项素质越来越重要,起码你要跑得够快、力量够�杀�死对方
乒乓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精细,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杯的比赛王励勤对柳承敏����我说过好几回,如果王励勤的反手再弱一点儿,第一板质量再低一点儿,对柳承敏就该输了。
我们处理每个球都会想到,怎么样让反手更冲,正手更凶,搓球更转,防御更顶,但要想命中率和质量有保证,就必须要调节和控制,不是什么球都能搏杀。
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当然也有重心的用力。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
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挥动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要快。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得就疼了。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邓亚萍就打得准,好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第二个是板形调节。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得少,这两年谈得稍微多一点儿。压着板打台内球能打吗?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所以接发球相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板,挑不转球就要�立�一点板。
真正通过调节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当然这也有技巧。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什么时候
�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
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板儿,转的就稍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得球发力多。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第三个是力量调节。我把力量分成五种: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没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六、七成力就差不多。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到一块儿。借力中发力好象是打回头球,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对方用六成的力,我也用六成的力?我觉得如果用这么大的劲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球的效果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还大。
借力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御和积极防御中。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卸力多用于摆短和发短球中。有时候用生胶或正胶接弧圈也是卸力。学任何新东西,掌握任何新技术,首先要学会发力,学会发力以后于学调节球就容易多了。拿发球来说,不能因为想发短球就不敢使劲儿,轻轻碰一下。虽然短了,但对方可以随便打。我要先使劲,使完劲再忍,再往回收这股劲儿。
第四个是节奏的调节。现在速度是发展的核心,更确切地说是速度加旋转。光旋转强,速度慢,威胁不大;光速度快,旋转不强,威胁也不大。纯速度、纯旋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速度、旋转、力量三者结合起来威力最大。目前来说,三者结合最好的是王皓,王励勤也在往这方面努力��相对来说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转还差点儿;马琳的旋转很好,速度和力量差了点儿。
节奏的变化与旋转是相辅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过就加转,转的适应了就加快,这是一门功夫,讲究套路。
节奏说白了就是快慢,我们常说打球�一下一下的�。什么是�一下一下的�?王涛是生胶,我教了他九年,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正手近台快带��这不是我发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过大家是偶尔用,他经常用。第二是反手生胶的快拨,北方人叫�快扒拉�,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节奏跟力量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跟绕口令一样:�敌重我重�,就是对方发力我好发力,这种情况用得不多;�敌轻我轻���这种用的也不多,就是对方轻的时候我发不了力,就再回一个轻的,这叫积极地控制和反控制。用是比较多的是�敌轻我重�和�敌重我轻���分别是对方轻打的时候我发力,对方发力的时候我防御。在这里,我们要争取�敌轻我重�。
节奏上也是,一个是�敌快我快�和�敌慢我慢�。�敌快我快�相对容易,�敌慢我慢�有很多人慢不下来。同样道理,�敌快我慢�和�敌慢我快�与力量调节一样,快慢相互制约。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
Yang,
The correct term is “LONG PIPS” not “LOOP PIPS”, if I could loop
with that crazy rubber it would be scary!
Best thing is to play straight at it with heavy top or under (NO
SIDE SPIN) and ALWAYS deep. Those pips give your spin back to you,
so you serve strong under and get topspin back etcetera. The other
option is to serve no spin deep, the ball comes back floating but
deep to hit OR loop based on your position.
Another option is to get a racket and put a sheet of the long pips
on it, so you can see where the weaknesses with it are.
See you again soon.
Roger
长焦 生胶 正胶?
打长焦:
1. 发中路偏正手位奔球,然后打。2. 发下旋,对方搓过来,打。3. 对方用长焦面发
球,直接打
打生胶:
发上旋奔球,然后打
打正胶:
发很转的下旋,然后拉或者打
俺的心得是发对手长胶(一般是反手)的急长上选球,加不加侧旋看着办,他档回来的
球是偏高的下旋球,一般一板暴冲就能冲死,挡回来就认命吧,不过90%一般长胶挡不
回来或即使挡回来也是出界。也不要老发急长上选球,突然给一两个正手或反手短下旋
,让对手搞不清你到底想干嘛更有效。
==
哪位再指点指点怎么打长胶
发长底线奔球 ---这个你不会。。。。
然后回来的是下旋, 拉起来——————这个你也不会
回来的是下旋, 你搓一版 ------------这个你会, 不过估计已经挂了。
最后回来的是上旋, 一版拍死。--------这个你还是不会。
那就长下旋,如何开始拍。
拍都不会那不知道怎么办了
根据你的技术特点,应该这么打(假设对方全用长胶):
1)发球急冲大角,不要太转,否则回球也转。不要发侧旋
2)你撮过去的下旋,对方撮回来,一定推(机会好就打,但容易失误),对方再回来
的球,就撮。就这样一板撮,再一板推跟对方磨。
推的时候,控制角度,就有得分机会。
就是搓一般, 打一版磨
打长胶,
发球不要转,就发短点的不转球。
拉球不要使劲,轻轻拉过去就是了
谢谢包子,再重复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最基本东东:
你撮下旋,反撮回来是上旋(所以推,这是最容易犯糊涂的地方)。反过来一样,上旋
撮回来是强下旋(这个好理解)。
另外,长胶攻下旋比较容易,
在判断清楚基本旋转的情况下, 一定要有耐心, 千万不能急, 拉的时候, 稍微等一下,
注意timing
超级冷静,出手果断,主动上手,主动变线,不急不燥,快慢结合,动作流畅,游刃有余,意在球先,脚步灵活,攻守兼备,极少犯错,落点精妙,能抓空档,动作隐蔽,张弛有力,凶稳有度,理想过硬,心态平和
===
简单乒乓
----击球空间化
jlw
人拍球台,
时空变换。
常用关节,
髋肩肘腕。
击球空间,
体面线点。
发力过程,
身体运转:
转体在髋、
换面在肩、
变线在肘、
控点在腕。
腿脚蹬转,
转体换面;
收臂加速,
面内变线;
力生脚下,
有序上传。
盯球预判,
迎球向前。
同步协调,
击球瞬间。
整体效应,
聚集一点。
点线面体,
腕肘肩髋。
低维简并,
高维达观。
运动规律,
变中不变。
人体结构,
运转空间。
髋肩肘腕,
体面线点。
八字配对,
对应转换。
空间动作,
形象直观。
复杂乒乓,
本质简单。
球迷朋友,
留意节点。
控制中枢,
把握关键。
亲身感受,
空间变换。
击球合理,
动作规范。
技艺进阶,
自然而然。
击球发力,
力求一点。
简单乒乓,
变换空间!
长胶的8个最害怕
1、 不转球.特别是发球环节,能用同一动作发出转与不转,平时加强发球训练);
破解一:长胶对付不转球,可按不转球的长短与落点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回击方法。如是反手位的短球,用长胶对付,拍形垂桌面,用4-5分力推,你想推到那由你定,你说怎么爽就怎么爽,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垂直);如是正手位的长球,用长胶对付,拍形垂直球面,用4-5分力抽打,你想抽到那由你定,你说怎么爽就怎么爽,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垂直);至于要判断球转与不转,这个好象与你手上用的胶皮是什么没有关联,地球人都知道。
2、上旋球.由于胶皮本身的性能决定,长胶接这高种发球很容易出界;
破解二:上面的不转球会打了,长胶对付上旋,就是拍形问题,比不转球略前倾一点点,就是这么爽。
3、 高吊弧圈球,如果没有倒扳技术,长胶真是没有办法;
破解三:高吊弧圈球确实给长胶制造了一点小麻烦,但“长胶真是没有办法”,说得只是作者的水平。我对付的办法之一是快速调整脚步(高吊有时间调整),一板拍死,一个字“爽”,对手还敢!
4.两个大角的奔球,这可以说对长胶是致命的一着;
破解四:两个大角的奔球对付长胶也不会致命,当然自个的基本功不及,另当别论。称得上奔球,就是来球有力量,有力量冲来的球都可以用长胶“挡切”的技术回击,送你一个小诀巧:长胶“挡切”前看清对手的站位,长胶“挡切”时的落点可要你决定吖。
5.能连续爆冲的弧圈;
破解五:能连续爆冲弧圈,可是高手,你与他不是一个水平的,就不要难为自己了。解决办法有!!!对手有爆冲弧圈的机会是谁创造的?是你呀!你不给他机会,对手还能爆冲弧圈?开个玩笑。爆冲弧圈就是强烈上旋,你如果能调整步法,拍形前倾桌面,用力抽打,你想抽到那由你定,你说怎么爽就怎么爽,就是不要得意忘形(XXXX);
6.能进攻和弹打的生胶及防弧胶,由于这两种胶皮性能与长胶相近,同性相斥,互为克星;
破解六:太简单了,与生胶及防弧胶和正胶的对手打,一定要抢先进攻和弹打同性相斥,互为克星。
7.发球好的选手,凡是遇到发球好的选手,长胶威力大减;
破解七:长胶不吃转,就看你能不能看清对手发什么球,进攻办法多的不得了!遇到发球好的选手,判断不了对手发的球,日胶德胶世界胶,让你一叫都不叫,地球人只一人不知。
8.推挡好的选手,因推过来的球是不转球,因而长胶奈何不得.
破解八:对付推挡好的选手,我用的办法:用长胶发急下沉,推挡好的选手包吃;对手发球,你先推他,呵呆,他还敢推;多用挡切到对手的小三角,他还敢推。。。。。。。。
======================
长胶的挡
从长胶运动员运用挡的时机和方法来看,挡更大程度上是属于防守技术。挡球一般用来对付速度较快、冲力较大的来球,如正手扣杀、前冲弧圈球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来球的力量较大,长胶运动员很难发挥自己打击的速度,球在撞到拍上时,倾倒的胶粒在球反弹过程中,还来不及恢复原状。这时,底板的作用明显。由于底板的特性是摩擦力很小,难以形成切向的反作用力,更多感受的是冲力。在挡带有强烈上旋的前冲弧圈球时,回球的上旋性质则不是非常明显,一般多为弧线比较平直的不转球,有时略带下“沉”。在回击正手扣杀球时,由于来球主要表现的是向前的平动冲力,旋转不强,给球板的切向压力不大,同样使回球不带什么旋转,但下“沉”的程度要比挡前冲弧圈球大,同时球的前进速度明显减小,落台后第二弧线较高,弧度较大。在对付这种球时要注意身体的适当迎前,否则不容易找准合适的击球时间。
在运用挡球时,板形控制对击球的准确性影响非常大。尽管来球冲力较大,上旋较强,但由于长胶球板弹力较小,摩擦力小,在回击这种球的板形上,就不能像正胶或反胶那样适当前倾,否则就会打滑,使球过不了网。应该是使球板保持与地面垂直,如果来球力量非常大,要使球板稍后倾,接触球稍厚一些,保证能“吃”上球,使球产生足够过网的平动动能。在击球点上,反手挡时,球板在胸部高度,击球时球板要尽可能靠近身体,增加手上感觉的准确性;正手挡时,球板在腰部与胸部之间高度较为合适,位置过高不容易借上来球的力量。在击球部位上要保证能够击球的后中部,使反作用力尽可能多地通过球心,给予球足够的撞击力。在准备下一板击球时,由于回去的球比较下“沉”,让对方很难再发力回击出弧线低、速度很快的球。这时,长胶选手重心就要适当前移,准备下一板转攻或采用相持的办法了。
在开始练习长胶挡球时,最好是先采用多球“喂”球的办法。这样可以提高练习的密度。因为如果单球两人对练,很难形成攻(拉)对挡的回合;在练习的内容安排上,要先练习挡中等力量的扣杀球,因为这种球作用球板上的因素比较单一,可以减少手上感觉的难度,更容易形成基本的功力定型。在此基础上,再向单独练习和对付难度较大的前冲弧圈球过渡,最终走到实战运用的目的。
长胶的拱
长胶本身具有特殊性能,其技术特点和各种技术手段运用的比例也有其特殊性。拱在长胶打法选手中的普遍运用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在乒乓球技术术语中,“拱”这个名称是专门用在长胶打法中的,其它打法中没有这一术语。尽管从动作的外形上很有点像正胶和反胶的推挡,但是运用的时机和使球产生的效果却与推挡有很大差别。推挡技术一般是用来对付上旋球,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变化,推过去的球与来球的旋转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过来的球是上旋,回击过去的球主体上仍然是上旋。而长胶的拱运用最多的是对付下旋球,主要是用在前三板中来对付搓球和带有下旋的发球及相持中削过来的球。由于整个技术是以自己发力为主,可以粗略地把它算作长胶的进攻型技术。在回球性能方面,由于下旋来球一般速度比较慢,对球板的冲力比较小,这时长胶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自己发力后的特性。又由于受到拱的技术动作本身的影响,其发力一般属中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球作用拍上时,首先是底板胶皮的较小弹力,继而是齿粒恢复原状的弹力,于是球弹出的时间、节奏、旋转与其它球拍相异。与正胶和反胶相比,球在拍上停留的时间略长,显得出手比较慢,球出手后,前一段感觉速度很快,也很有突然性的感觉,当过网后,球会突然慢下来,而在落台后的第二弧线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冲力,有时感到是直接往上跳,给人造成一种很特殊的节奏感,在用拱回击下旋球时,过去的球一般都不带有什么旋转,使人产生一种反旋转的感觉,并且弧线比较平直,球在空中运行中,没有旋转的球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产生飘劲现象,有点像排球中的上手飘球。如果不熟悉,常常对不准球,找不到合适的击球点,造成失误。
拱的动作要领是,两脚基本平行站位,当球过网时,向身前引拍,球拍呈半横状,板面与地面大约保持90度夹角,当球从本方球台跳动的一瞬间,向前迎球,最好是在球的最高点附近,击球的后中部,向前右侧上方发力(以右手为例),球拍由球的后中部略向右侧上方摩擦。使球略带右侧上旋。这样可以造成一定的弧线,增加准确性。整个动作要领的关键点一是要掌握好伸手时机,常犯的错误是出拍太早,发不上力;二是以前臂发力主为,手腕相对固定。在平时的练习中,随着水平的逐渐提高,向侧摩擦的成分要逐渐减少,增加向前用力的比重,提高球的威胁性。另外,要特别注意拱与其它技术两板之间的衔接练习,如拱后攻,拱后磕,拱后挡等,因为一般情况下,对方回击拱球过来的球与上一板来球的性能区别是会非常大的。
长胶的特点与运用
长胶作为乒乓球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球工具,产生和运用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异性。早在60年代,当时中国男队的主力队员直板削球打法的张燮林,在选择胶皮时,发现一块本来要作为正胶使用的胶皮由于制造时工艺控制失误,颗粒长了些,正常情况下应被视为废品。张燮林为了防止浪费,索性就把这块胶皮贴在自己的球拍上。在运用这种球拍进行练习时,张燮林感到控制球比较困难,可以肯定地说,是不好用。但与此同时,他发现对手对他打过去的球也感到特别别扭,许多人因此不爱与他练习。越是这样,他就越领悟到了这种胶皮的威力所在,正所谓“要想让别人别扭,首先自己要难受”。至此,他经过一番苦练,加上潜心钻研,逐步掌握了打长胶的基本规律。由于他打球的威力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好,长胶也随之开始风行起来,一代又一代长胶运动员在张燮林运用长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步把长胶的运用多样化、熟练化,由最初的直拍运用过渡到横板运用,由削球运用发展到攻削结合或全攻运用,由单面运用到两面运用,由正面运用过渡到反面运用,创造着国际乒坛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长胶与正胶相比,由于颗粒较长,胶皮较软,在球与胶皮接触时,胶粒比较容易倾倒。在恢复这种倾倒时,胶粒会给球一个反弹力;由于来球力量及自己发力大小对胶粒的不同压力,产生各种与普通正胶和反胶特点有非常大差异的球,从而打破对手惯常的动力定型,以让对手不甚适应取得比赛的主动。其具体的击球特点表现在:
——当对方过来的是下旋球时,如果用中等力量回击,过去的球一般是不转,球在运行过程中有飘动的现象;
——当来球是上旋球时,用长胶回击,过去的球往往有些下沉,并且这种下沉随着力量的增加而加强,尤其是长胶削球顶大板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
——当来球带有侧旋时,长胶皮由于对球在垂直轴上的作用力,过去的球在左右方向上有晃动感,容易使对手对不准球,而产生失误;
——当用长胶以借力为主回击来球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种击打过来的球当做打过去球的反旋转球;如果以自己发力为主击球时,并且力量又比较大,特别是用正手攻击时,这种球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下沉。而反旋转的特点没有借力时那么明显。
以上只是根据实践的特征,列举出的长胶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也是练习长胶打法和对付好使用长胶的运动员及爱好者必须认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自身的打法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才会使练习少走弯路,变得更有针对性。
长胶正手攻球
在许多业余爱好者练习打乒乓球时,常常感到和长胶打球特别别扭,总想找到有效果又不花什么脑子和工夫的对付方法。可是,感到长胶打过来的球别扭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多数打长胶的人本身在打球时也是觉得很不得劲的,总是在想办法打得再顺当一些。这构成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鉴于对付长胶的介绍文章经常见诸于报刊和专业杂志上,这里我们专门来谈一下如何更好地用长胶进行进攻技术的练习。
长胶之所以让打长胶的人感到有些别扭,是由于长胶本身质地软、齿粒长,受冲力后没有足够的支撑力而易变形倾倒,给予球的缓冲力大。在弹性限度内,来球冲力越大,齿粒变形后恢复原状越快;球的冲力越小,则相反。如果加上挥拍时打击速度的作用,则视打击速度的不同,产生多种变化。因为我们要谈的一般是正手攻球,那么就以中等力量击球情况下,来看长胶的性能。长胶中等力量击球时,先是底板胶皮的原弹力,继之是齿粒恢复原状的弹力,于是球弹出的时间、节奏、旋转速率与其它球拍相异,由于弹性势能很小,球无什么冲力。
了解了长胶这种性能后,在用其练习正手攻球时,动作要领是:站位左脚在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收腹,含胸,当来球将要过网时,向身体的右后下方引拍,球拍到与身体平行位置即可,不要拉手过大,那样会使攻球的难度增加。重心放在右脚上,当球到达身体前方约1米远的时候,向前上方挥拍,同时伴有身体的重心由右向左移动,球拍与地面约保持100度夹角,也就是略后仰,在高点期附近击球的后中部,随势将球击出,还原,准备下一拍击球。在用长胶进行正手攻球的各环节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1、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相对固定,不要乱动。这不同于正胶和反胶正手攻球时手腕有一微小的内收动作;
2、由于长胶的弹力很低,摩擦力又不是很强,所以接触球要尽可能厚一些,在开始阶段不要过多地运用摩擦制造弧线,那样将使练习的难度加大,影响准确性。
=================
再谈盯球
业余选手在攻球的过程中常常"漏球",其中迎球挥拍过早是一个原因。即没有盯球。怎样克服这个毛病呢?笔者在一次双打实战(单位人多的无奈之举)中,同伴不乐意我使用攻球技术,他说那是冲动。可笑的是同事那时都很少攻球,都搓来搓去的。而我搓球由于平时不大用,失误较多,且常常"漏球"。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爱用攻球的人"漏球"率高,以削、搓为主要打法的人"漏球"率低。为什么呢?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有效迎击面积"(注意:不考虑球拍本身的宽度)的概念。当迎球挥拍时,削、搓类打法由于触球时拍面放的比较平,其"有效迎击面积"比较小。而扣球、快攻类打法,"有效迎击面积"比较大。"有效迎击面积"大的打法对击球的准确性要求相对低些,也"纵容"了不盯球的坏习惯。于是认真练习正反手削球技术,成了克服不盯球的习惯的一个方法。当然,完全奏效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
建议业余选手弄清正反手削球技术,多多观摩教学片中的示范。再认真练习。训练时,一开始,可以"等球",即听到来球撞击球台的声音后,再向后引拍。同时,固定一个击球的时间,近台可以是高点期。中远台选择下降期。最好是多用远削。这样具备了几个促使你盯球的条件。
1."有效迎击面积"小,你必须盯好球,才能击中球。
2.相对来说,削球是你的"新技术",你的固有的条件反射的强度降低。
3.听到声响后,再向上引拍,是一个"正方向"的条件反射,有助于克服原来的不良条件反射。
4.固定在下降期击球,使你"等球",实际增强了"盯球"意识。
记得有个精英网友发表了"怎样坚强盯球意识"的求助文章。那实际上是个反应速度的问题。一开始是不容易达到的。一个是多练习。
有几天我和一个人练习过对攻,发现接快攻的能力增强了。另外就是预先顺着来球的方向引拍,再使用"有效迎击面积"大的快带技
术,不求狠狠还击,首先将球反击回去,这样做也许会有些收
===================
练习发强烈下旋球
作者:虎虎虎
要发出一个强烈的下旋球,一定要经过苦练,练习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大发球时的作用力;这是提高旋转的主要手段;
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尤其是加速度:手腕放松,上臂后拉上抬,前臂再往外后上,手腕前臂抖动,但以手指、手腕发力为主。
关键是如何应用手腕,手腕的基本动作是屈、伸和内收、外展,屈、伸要较内收、外展动作幅度大,速度快;直板可以充分利用手腕的屈、伸动作而发球较好,横板也可以通过调节握拍的方法(如老瓦)来充分利用手腕的屈、伸动作;再辅以内收、外展动作。其次是手腕的发力时机,要在触到球的瞬间发力才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发球的手感,也是要苦练的地方,不然每个理论家都是发球的高手了。第三手腕动作的轨迹,要尽量是球拍从球的中下部位摩擦到球的底部,这里可能是要掌握手腕屈伸,内收外展的组合比例,也要摸索(但总的是屈伸要较内收外展为多)。
发球时手腕是否有发力,可以从发球时球拍前端的运动距离是否比拍柄的运动距离要大来判断,也就是说可以从球拍是否有转动来判断。
2
解决力臂和正压力之间的矛盾;这是提高旋转的重要手段。指高抛发球,一可借助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二可击到平抛做不到的击球部位,如底部。
3 其余皆为辅助条件:
(1)以拍头及拍面左侧下部发球;
(2)向内摆弧;
(3)右肩及上肢向前用力转动;
(4)球在身体与球拍之间;
(5)胸前发力;
===================